一章完结
-----正文-----
第二故乡
——谨以此文献给所有未竟的梦想和无果的拼搏
在高考后的第20天,距离她18岁生日62天的日子,她的梦想正式宣布死亡。
人生总是由阶段性的目标组成,阶段性的目标在十八岁以下青少年群体中还有个浪漫的别称,叫梦想。她作为乖乖女,阶段性目标并没有多大新意,分别是:考上重点小学,考上重点初中,考上重点高中。唯一不一样的是最近一个:考上S市的大学,成为建筑师。
于是这个梦想搁浅了。
梦想的来源很鸡肋,并不是那种从小埋下伏笔,造诣深厚,天赋异禀的童话。只是她在图书馆卖书时翻到了别人的建筑杂志,很俗套的一见如故。可能被心理课上的鸡汤蒙了心,她当时的想法居然是:高三了,我应该是时候找个梦想了。
这个句式听起来像是天凉王破的中二改编版。
但是她很激动,因为这是她第一次真正意义上,自己挑选的,不完全符合家庭期待的目标。在此之前,她不过是一根长得较快的枝条,在篱笆框定的空间内左支右绌。
符合的地方,是家里希望她上高校,她看中的建筑系在全国知名的高校;不符合的,是家里希望她在本地的名校念会计,而她想去的是全国最繁华的S市。
很久以后,她有时会想,是不是就是这个微妙的区别,导致她在梦想方面的无往不利头一次阴沟里翻船。
她没有跟家人提,因为毫无必要。她曾经拿着满分的卷子跪着求父母让她参加民办初中的考试,因为那所初中比市里的重点初中更好。她父母只是轻描淡写地说,没关系,厉害的人在哪里都会发光的,不够厉害的人就不要挑挑拣拣。
她那时还小,很快听信了父母给她推的学校公众号天花乱坠的吹捧,颠颠地把重点初中设置为梦想,并且上赶着实现了。
但是她慷慨地跟同桌分享了这个绝密信息,保密等级堪比她有个谈了五年的男朋友。幸运地是,她同桌目标跟她基本一致,只是读的是金融。同桌还神秘地给她看她抄在周历上的一句话,说是从某篇文艺小说里摘抄的。
灯红酒绿,水泥森林,S市,我的第二故乡。
离高考还有21周,她把这句话抄了二十一次。
她开始瞒着父母加倍努力。书房里的灯每晚亮到两点。父母完全无法理解,因为以她的水平,本市的大学几乎可以躺着进。她的男友也并不乐意,因为可想而知,她去了S市,就不会再回来。而他根本没能力走出去。
这个梦想的知情者只有三个人,就有一个不同意,比例高达三分之一。
当然,目前这只会使她更兴奋,宛如叛逆期姗姗来迟。
一模下来,她考的有些砸,但是勉强上了本地大学的分数线。家里气氛轻松,一方面是因为达到了目标,一方面是这个分数足够安全。
她的同学都有着去S市的愿望,他们察觉到她也想去。
但是,现在还差了60分。
她与家人其乐融融地吃完了大餐,回到房间里悄悄约男友在楼下见面。
她说,现在我去S市的可能性是两成,如果跟你分手,可能会变成四成。
她男友问她,为什么不能留下来,毕业后结婚生子,他在本地有殷实的家底。
她说,因为这是我自己的梦想。我的第二故乡。
她此时头一次感到吃力,因为她对没有把握的努力如此陌生,以至于她除了献祭似的放弃自己喜爱的事物,找不到别的办法证明自己的决心。
她开始做她之前看不上的事情——熬夜刷题。这显而易见的摧毁了她的健康,医药箱里的头疼药肉眼可见的锐减。离高考还有半个月时她终于被迫请假回家,24小时后和一本刷完的数学题一同回到课室。
每当她在形如鬼魅般的头痛与颈椎的刺痛中艰难地躺下,拉上破损的深蓝色遮光布,隔壁床的灯光从一个个细缝中渗入,像是一个简陋的星空。
她疲惫地闭上双眼,一天中最后一次想起她的第二故乡。
也好。起码这样在誓师大会上,就能向大家一样坚定地喊出一个名字了。
万一真的能成功呢。起码现在有四成把握。
她放弃了爱情,放弃了自信,放弃了健康,以至于放弃了尊严。
接下来一切发展的很快,看似没完没了的模拟和限时训练好像绷紧的皮筋,一松手就无影无踪。而她好像百米冲刺的选手,埋头冲过了终点好几米才意识到已经跑完。她其实并不是什么热血的人,也从未被任何动员大会激得热泪盈眶或者斗志昂扬,她有引以为傲的冷静,可以把孤注一掷这种热血的事分解为一个个有条不紊的片段。只是在把行李拖出学校的路上,某一刹那,黑暗中只有她的呼吸和活动轮滚过石板路的清脆响声时,她突然意识到:
她默不作声的斗争已经完成了。无论结果如何。
好像迈出这一步也不是那么难。
以后可以试试一直自己走。
无论终点是否是第二故乡。
浑浑噩噩的几日后,成绩出来了。她正常发挥,但是与T校的分数线失之交臂。
犹如溺水者死在靠岸前一刹,昙花凋谢在第一缕日光前,黑水中的涟漪还未映出半片月光便黯然消散。
像歌词里说的那样,青春黯然离场。
她好像也不太意外,毕竟在她所受过的教育中,没有十足把握的事情,最后都会阴差阳错地失败。更何况,相比无数屡试屡败的例子,她只是在第一次尝试中败北,太正常了。她还有一辈子的时间来尝试。
但是她想起那些努力得放弃尊严的时刻,想起周历上的鎏金字体,还是觉得彻骨的遗憾。
S市无法成为她的第二故乡了。
她的梦想无家可归。
她默默把周历和成山的试卷搬到屋外,她妈打电话催她回去确认志愿,她挂断后手机自动进入锁屏,上面是S市璀璨的灯光,白色遒劲的字体写着:去往第二故乡。
画面上的灯红酒绿隐没在路灯暖黄的光影下,给人一种虚妄的温馨感。
还好,她的梦想似乎也不是什么都没有留下。
她回到家,电脑前表格上是她已经被规划好的人生,一道新添置的篱笆。她放下手机,说出了她从小憋在心里的话:
为什么你们要去教我怎么活,你们的人生就那么成功吗?
我不知道你们是不是一辈子按部就班,但我不会。我曾有过自己的梦想,虽然付出了很多,而且最后失败了,但是它让我有勇气说出这番话,并且今后也会按这番话走下去。截至目前,我的人生甚至都谈不上是我自己的人生,但今后不会了。
请你们让开吧,我自己的路在那头。
她开始自己重新填报志愿,用她曾经鄙夷的斤斤计较选定了几所市内的学校。学的还是建筑系,为将来考研打基础。
她男朋友来找她复合,说不计较她一时的任性。她说,不好意思,我以后会一直任性。
她同桌虽然也没能考上T大,但是选择了同在S市的另一所高校。她在给同桌的信上写道,谢谢你先一步实现了我的梦想。
她觉得希望又多了那么一点。
不过,尽管没有把握,这次她也会毫不犹豫地独自前行。
去往路的那头,她的第二故乡。
-----
第一次写文,这些出自真实经历,有艺术加工,是在现实中不愿与人言说的梦。只好把自己的第二故乡留在文字里。